"瞧,毛豆在那里!”、“我们负责挖花生,你们负责采摘花生。”……连日来,在天长市第三中学农耕园内,一群“小农夫”忙不迭地采摘着自己辛勤劳动得来的果实,整个场面可谓热火朝天。
“以前不知道毛豆、花生是怎么来的,也不知道怎么种,觉得只用将种子播撒下去就可以。通过田间体验后,知道农民伯伯种植的辛苦,以后不能浪费粮食。”该校小学部学生张培轩说出了自己的劳动感悟。
“双减”之下,天长市中小学坚守以劳育人初心,把 “农耕文化”引进校园,打造“农耕课堂”,厚植“农耕精神”,努力让劳动教育“走红”校园。
开辟农耕场地。各中小学利用校内空地建设校园“小农场”,“小农场”集“耕”“养”“种”于一体,实行承包责任制,划出责任区,分派到各班级进行管理,四季轮种各种农作物。不少学校还依托本地农耕特色,挖掘本地农耕资源,把农耕教育搬进田间地头,并常态化开展农耕教育研学活动,努力提升学生的农耕技能。
开设农耕课程。打造校园“亦耕亦读”农耕特色,将农耕列入学生劳动必修课,小学低年级注重农耕意识启蒙,感受农耕乐趣;小学高年级和中学生强化农耕知识、技能锻炼,丰富农耕体验,培养吃苦耐劳品质。各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设置了农耕知识长廊,很多学校还组织编写地方特质的农耕教育校本教材,将农耕元素嵌入学生的心灵。
开发农耕文化。以劳树德,通过聆听农耕故事,激发学生的农耕兴趣,感悟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开展主题活动,带学生“走出去”“忙起来”,让学生亲近自然,认识自然规律,感悟并传承了生命文化;通过体验农耕劳动的艰辛,让学生懂得珍惜粮食,并内化为对父母和社会的感恩,感悟并传承了天长的孝文化。通过以文化人,引领孩子像一粒种子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实现沉浸式育人。(王怀文 特约通讯员:丁兆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