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红星教育新闻网
千年“桑皮”写春秋
发布日期:09-07 09:25:18来源:安徽日报
浏览次数:作者:李博 江胜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术和印刷术对世界文明影响巨大,这桑皮纸,是造纸术中的‘活化石’啊!” 8月30日上午,在潜山市杰星桑皮纸业发展有限公司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刘同烟一边捞纸,一边在向前来研学的小朋友讲解桑皮纸制作技艺。

  今年59岁的刘同烟,出生于潜山市官庄镇坛畈村,从小跟随父亲学习桑皮纸制作技艺。“因为受到制作工艺口授相传影响,制造桑皮纸多以家庭式手工作坊的形式进行生产,从剥桑树皮到出成品纸,前后约需3个月时间,所以桑皮纸生产规模较小,产量不多。”刘同烟向记者介绍说。

  桑皮纸生产始于汉末,又称汉皮纸,其纸纤维细密,纹理清晰,绵韧而坚,百折不损,光而不滑,吸水性强,不招虫、耐腐蚀,主要用于书画、裱褙、典籍修复、包装、制伞和工艺品。

  上世纪80年代初,整个官庄镇从事桑皮纸生产加工的多达1500人,有180张槽,200多人常年在外推销,年产值百万元。随着经济发展,纸品市场发生变化。加上手工造纸的繁琐和市场需求的减少,村里大部分人转做他行,从事传统桑皮纸生产的民间作坊越来越少。“老祖宗传承下来的手艺,不能在我手里失传!” 刘同烟选择了坚守。

  2004年,北京故宫曾就修复倦勤斋通景画,寻找修复衬纸,这种古画修复的纸张,要求很高,经多方走访后,在官庄镇选中了刘同烟生产的桑皮纸,将其确定为了故宫修复衬纸。故宫对纸质的要求极为苛刻:纯桑皮,不含任何化学成分,每平方米60克,纸张均匀结实,颜色一致,纵向长拉5000次,横向长拉5000次……连续4次上缴样纸均被否定。他从北京回来后反复琢磨尝试,终于第5次验收通过。刘同烟将500刀桑皮纸交付给故宫后,从此在圈内打响了知名度。

  2008年,“潜山桑皮纸”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12月,刘同烟被评为国家非遗传承人。2021年6月,当地政府建立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供孩子们和非遗爱好者前来参观体验。2021年底,刘同烟被安徽省总工会授予“安徽工匠”称号。“做人要做一个好人,做纸要做一手好纸,我会将这根接力棒代代相传,发扬光大。“刘同烟对未来充满信心。(记者 李博 本报通讯员 江胜 摄影报道)

8月30日上午,在潜山市杰星桑皮纸业发展有限公司非遗传习基地,刘同烟(右)和刘绍成在研讨造纸技艺。.jpg

  8月30日上午,在潜山市杰星桑皮纸业发展有限公司非遗传习基地,刘同烟(右)和刘绍成在研讨造纸技艺。

8月30日上午,在潜山市杰星桑皮纸业发展有限公司非遗传习基地,刘同烟在向研学的小朋友讲解桑皮纸制作技艺。.jpg

  8月30日上午,在潜山市杰星桑皮纸业发展有限公司非遗传习基地,刘同烟在向研学的小朋友讲解桑皮纸制作技艺。

刘同烟(右)和省非遗传承人刘绍成在精挑桑皮纸。.jpg

  刘同烟(右)和省非遗传承人刘绍成在精挑桑皮纸。

刘同烟在挑选优质桑皮。.jpg

  刘同烟在挑选优质桑皮。

每出一批新纸,刘同烟都要亲自试用。.jpg

  每出一批新纸,刘同烟都要亲自试用。

潜山市杰星桑皮纸业发展有限公司工人在烘干桑皮纸。.jpg

  潜山市杰星桑皮纸业发展有限公司工人在烘干桑皮纸。

优质的桑皮纸备受书画爱好者青睐。.jpg

  优质的桑皮纸备受书画爱好者青睐。


品牌战略合作伙伴
免责声明 |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中国红星教育网 ©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12969号 域名:www.cnhxjy.cn
皖公网安备34011102003279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皖字第01383号  技术支持:分形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