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小档案:汪秀,岳西县黄尾镇平等村村民,丈夫冯夏祥从小是个孤儿,两个小孩都在上学,曾是当地有名的贫困户。十年来,她家依托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支持,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产业,走上了脱贫致富的路子。近年,她获得岳西县“脱贫攻坚贡献奖”。
从破旧土坯房到漂亮的楼房,从负债度日到吃穿不愁,从出门羊肠小道到小车开进家门,变化真快。这十年,我家不仅脱了贫,还走上了致富路,日子就像芝麻开花节节高。
平等村竹山组路边,有一栋两层红瓦白墙的楼房,那便是我的家。屋前屋后栽种了各种果树和鲜花,家里各种家用电器应有尽有。这一切不是天上掉的馅饼,一靠党的好政策,二靠勤劳的双手。
丈夫冯夏祥从小是个孤儿,我们成婚时,家里一贫如洗,只有几间千疮百孔的土坯房,还欠了不少债。后来,丫头和儿子先后出生,家庭负担更重了。为了还债,我在家边干农活边带孩子,丈夫外出务工,当时真不知道苦日子何时是个尽头。2014年,我家被村里列入贫困户名单。帮扶干部隔三差五上门帮扶,将危房改造、产业扶贫、教育扶贫等扶贫政策送上门,日子才一天天好起来。
贫困户不是什么光荣的事,自从上了贫困榜,我就想方设法挣钱,养鸡养鸭、种茶种菜,希望早点脱贫。我自己动手平整场地,搭建鸡舍,在附近山场上建起一个小型养鸡场。
万事开头难,一开始缺少技术,鸡存活率不高。每天天麻麻亮,我就到山上喂鸡,吃过早饭后,又骑着摩托车行驶十几公里,把鸡销售到彩虹瀑布景区周边的农家乐。2017年以后,村里办起了扶贫夜校,我在夜校学习了不少养殖和防疫知识,提高了养殖技能,现在每年能卖出1000多只土鸡、土鹅。在夜校里,我还学会了淘宝,在网上将土鸡销到了城市。
鸡多了,鸡粪也多了起来,不及时处理会污染环境。在本地农技人员的帮助下,鸡粪通过发酵变成有机肥料,我拿这些肥料种蔬菜、茶叶、玉米,形成了一条养鸡产业链,收入也多了起来。
2017年,黄尾镇组建居家养老服务队,我被招进居家养老服务队,照料周边二三十位老人日常生活,每月有1500元的收入。
日子越来越好,再怎么累,我都觉得高兴。目前,我在家搞养殖、种菜一年能挣到4万多元,加上丈夫打工收入,全家每年收入十几万元。2019年,我还拿到了全县“脱贫攻坚贡献奖”。
经历过那些苦日子,我会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更加感恩好政策、好时代。我们夫妻合计,准备打生态旅游牌,在家门口建一个生态农庄,吸引城里人来休闲度假。
编辑点评:
岳西地处大别山腹地,既是革命老区,也曾是我省深度贫困县之一。十八大以来,国家实施精准扶贫战略,打响了脱贫攻坚战,像汪秀一样的老区百姓,在国家一揽子扶贫政策的支持下,在千万扶贫干部的帮扶下,通过勤劳的双手走出贫困,走上致富的幸福路。2018年8月,岳西县在全省率先实现脱贫摘帽。如今,岳西县又吹响了乡村振兴的集结号,正向经济强、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目标迈进。
■ 汪秀口述 通讯员 徐进群 王璐 整理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